摘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了发展的日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0年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系统化,并取得了一系列显着成效,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初步显示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将从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文件、会议内容出发,初步论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阐述精神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物质文明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就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探索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 物质文明建设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出和建设理论的形成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进步状态和重要阶段。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是在社会主义较为完善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人类历史上新型的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却仍处于探索阶段。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此以后,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我国全面开展。改革开放事业也迫切需要一种高度精神文明来支撑和巩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呼吁新的高级的精神文明。
1979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上叶剑英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科学概念。他指出,我们所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一重要讲话不但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括指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和建设方向,还指出了精神文明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在同年10底举行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次年12月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都强调,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到了1981年6月,党的第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并进一步确认“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并把它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条基本结论之一。至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便和社会主义的中国联系在了一起。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
从1979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的提出到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党和国家带领着广大人民群众就如何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等9单位就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倡议: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并得到了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卫生部、公安部等中央部门的大力支持。次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宣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指出, “‘五讲四美’活动是目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决定从当年起,把每年3月确定为“全民文明礼貌月”。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并从实践中不断得到了检验。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根据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总任务的要求,大会作出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把“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方针。
至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基本形成,并成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重要部分。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和发展
1、认清关系,深化认识
党的十二大的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在这次会议上,只是从理论层面上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基本任务和指导方针,并科学地论证了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却依旧停留在好与坏、重要与非重要、包含与非包含等层面的判断上,而没有深入的研究关系模型的形成、生存环境和衍变模式以及关系模型变量之间的深层次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丰富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一个认清各种关系,逐步深化认识的过程,是从实践基础上摸索新型关系,创造有利关系的过程。
1.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二大以后,我国的改革开放日益展开,各种改革措施陆续出台,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日益深入人心并向前不断拓展的崭新时代。全国各地、各族人民、各行各业要求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各个单位都先后投入了改革开放的行列中。这种举国上下热火朝天的改革气氛和热情澎湃的改革浪潮,象征着我国已经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1.1.1、农村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党的农业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成为了中国农村工作的中心。80年代中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广,象征着农村改革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重大突破。农村分工分业的大发展,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转变,迫切需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以此拓宽改革的宽度和领域。
1982年1月,中共中央转批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必须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次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会议和文件都指出,加强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坚持和改善党在农村的领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态势的进一步明朗,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从面到点地深度推进。198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了《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座谈会纪要》。1986年6月,中宣部等8单位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加强和改善农村“青年之家”建设。199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关于199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通知》,提出把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这些文件和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充分体现了其在农村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到了1993年,农村体制改革和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长足的进展。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这一重要论述的提出,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对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的认识。
1995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宣部、农业部《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1998年10月,在世纪的交接之际,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高瞻远瞩,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肯定农村改革和发展成就,总结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业和农村工作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又一次强调要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跨世纪的转移和跃进。
1.1.2、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起步。1979年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改革从企业扩权试点过度到试行经济责任制,交叉实施了疏通流通渠道和突破单一所有制形式的改革措施,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经济建设明显活跃了起来。与此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急需一种新型的精神文明来教育和引导人们突破阻碍思想解放的条条框框,从思想上扩大改革开放的视野。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决定》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要努力在全社会振奋起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精神,克服那些安于现状、思想懒惰、惧怕变革、墨守成规的习惯势力。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巨大力量。这是在总结前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识的深化,从理论上充实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的召开,从新的理论高度上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报告中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明确写进了党章。
中共十四大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关系理论,为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进一步探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之间相互关系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1.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长期的实践、改革和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并从理论发展的角度上,辨证地论证了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关系,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
1985年3月底,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指出,在当前以至整个新的历史时期,都必须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使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认真维护和坚决执行宪法、法律和政策。这就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层面上,首次指出了在长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第二年,邓小平又指出,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国家主席李先念也在重要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都必须做到两个任务一起下,两副重担一起挑,两个成果一起要。邓小平和李先念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认知,充分体现了在经济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化的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给人们带来的思考。
到了1989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并取得丰硕成果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在庆祝建国40周年大会,江泽民又重申了“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我国的基本方针”这一重要建设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环境下,有力的支持了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
2、树立典型,弘扬精神
2005年10月,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轰轰烈烈进行了将近30年的重要历史阶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顺利举行。大会表彰决定授予12个全国文明城市(区),494个全国文明村镇、1001个全国文明单位和一批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及100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我们党一贯重视学习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注重运用先进典型影响和带动群众,在社会上形成人人学习典型、人人争做典型的社会风气。在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中,对典型城市、村镇、单位和先进人物进行表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创造社会成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良好关系的重要保证。
1981年11月,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中,力克强敌,获得冠军,开创了我们大球翻身的新篇章。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在世界大赛中赢得“五连冠”的殊荣,在世界排球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铸就了“女排精神”。团结拼搏、勇攀高峰、不畏艰难的“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了全国运动员们追逐的高度和座右铭,也成为了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大力弘扬的典型,在鼓舞全国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始终走在历史的最前沿,对全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因此造就了“敢为天下先、务实求真、开放兼容、独立自主”的广东人精神。时至今日,“广东人精神”仍为那些从改革开放初期走过来,一直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的老一辈所津津乐道、怀念和弘扬。“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人精神”鼓舞了全国各地、各民族人民积极献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并提升了全民族的精神境界和思想高度,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世纪建设
进入21世纪,面对着我国加入WTO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东西方文化、思想意识的相互渗透和进一步碰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旧任重道远。
针对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形势,在分析机会和挑战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第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中的指导性地位,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自觉地以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最高指南,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丰富和深化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继续开展典型教育活动。继续大力推进以建设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宣传典型人物、弘扬崇高精神的典型推广活动。通过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拓宽实践的领域和层面。
第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的思想教育,加强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主的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学习“广东人精神”、“女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崇高精神,着力塑造人的高尚精神。
第四,努力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力推动和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第五,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积极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综合改革,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调整教育体系的整体结构,对教育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工程,贯彻教育和科研相挂钩,科研和应用相结合的方针,发展基础研究,发展高薪技术。
参考文献:
【1】中央文明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三研究部.中国改革开放20年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12
【3】 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工作大事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
【4】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改革开放大事记【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
【5】谢非. 广东改革开放探索【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11
【6】冉苒,俞文冉.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