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 大爱无疆
——中国国土资源报社孙丰云同志先进事迹
孙丰云同志是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一名普通职工。多年来,她一直默默无闻地捐助身患白血病的大学生甄新义,几年来她资助了六七万元,而且她做了好事不声张,要不是一名报社职工意外发现,到现在大家也不会知道此事。孙丰云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一份朴素的感情和无私的奉献,她就是我们身边的雷锋。
孙丰云资助的甄新义是她儿子的大学同学,在2003年,22岁时查出患有M3型白血病。小甄的家庭也非常不幸,甄家在海淀农村,父母离异,他和年迈的奶奶度日,父亲没有正式工作,在一次意外脑震荡后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又有长达十多年的精神分裂症病史。全家仅靠几百元的低保生活。小甄的病给风雨飘摇的家庭雪上添霜。昂贵的医药费、住院费对于这个几乎没有收入的贫困家庭而言,无疑是无法承担的。无奈之下,小甄只能从医院转到家里治疗。辍学在家治病,虽说住院费省下了,但治疗白血病的药一支针就得280元。
“妈妈,甄新义得了白血病,他家里没钱,你帮帮他吧。” 正是儿子的一条短信开启了孙丰云的爱心之旅。孙丰云接到儿子的短信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孙丰云至今清楚记得首次见到甄新义时的情景。那是她送儿子去连云港上大学,车厢里一个男孩操着京腔大声说笑,一问才知道是儿子同校的新生。两名北京男孩迅速成为好朋友。谁能想到那么健康、开朗的孩子会得这种病。她非常同情甄新义的遭遇,决定帮助他。就像她说的“我开始不相信北京还有这样贫困的家庭,既然被我遇上了,那就帮吧。”从此,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定期往一个信封里放几百元钱,“捏着有点厚度了,新义也该用钱了”,成了她的习惯。孙丰云的做法得到她全家人的支持,每次汇款都她丈夫去办,懂事的儿子对妈妈说,咱们支持小甄治好病,我一定要注意节省。
当时,甄家连再去一趟连云港接回儿子路费都凑不齐。在孙丰云的资助下,甄父将儿子接回北京,并联络到西苑医院。医生很同情小甄,给他最大程度减免了费用。小甄看病花费的10多万元中,大部分都是孙丰云无私援助的。
就在小甄的病情渐渐有了点起色,得到有效控制时,他父亲突发心肌梗塞。家里本就没钱给小甄治病,父亲一听给自己治病要花几万元,就让家人把自己抬回家。当孙丰云得知此事后,她二话不说拿上1万元,和丈夫一起赶到医院,使小甄父亲得到及时治疗。小甄的母亲含着眼泪说:“要不是孙阿姨,我们这个家就垮了。”
孙丰云除了在资金上帮助小甄外,同时还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小甄,她多次写信寻求媒体援助。在她不辞辛苦的努力奔走下,海淀区委、北京电视台大宝真情互动节目组等单位为甄家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让小甄一家人更多地体会到了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和关心。
在孙丰云和社会的关怀和帮助下,小甄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他一边休学,一边报名参加了高等自学考试,准备拿到大学文凭,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新京报》记者得知此事,在采访时问她,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帮助甄新义?她说:“当我听说此事后,我的心一下子被深深刺痛了。别的孩子如果得了这种病,肯定是家人朋友围着呵护着。甄新义一个人那么孤立无援,连家长也顾不上他,他还在顽强地与疾病抗争,不放弃一线希望。在同龄人尽情享受生活的时候,他遇到那么大的变故,并没有悲观失望,不能不让人佩服。他是那么爱生命,我想尽一切办法也要救他。”当记者问她:听说你自己生活非常节俭?她说:“我孩子大了,本来准备攒钱给孩子买房,但现在不考虑了。跟甄新义的病相比,什么都不算大事了。”
当《新京报》记者问她为小甄治病到底花了多少钱时,她说,自己也记不清了。记者又问:一个萍水相逢的孩子,你帮助他图什么?她回答,我什么都不图,就为了他能平安活下去。一个鲜活的生命才刚刚开始,不能因为却钱就提前枯萎了。
就是这样一种朴素的感情让她伸出援助之手,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让我们看到了她那颗真诚的爱心。
孙丰云同志是报社一名普通职工,收入也不算高,她能够一直默默无闻地、无私地帮助甄新义一家人,表现出她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她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和报社组织的各种捐款活动;她乐于助人,职工中谁家有什么困难,她都会伸出热情之手,帮忙解决。
孙丰云同志这种精神和做法,非常感人,得到广大职工的称赞。《新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她,并刊发了专题报道。为此,报社党委决定对孙丰云予以通报表扬,并号召全社广大职工向她学习。
|